人們對於牙齒的要求不再僅停留於“無痛”、“能咬”,而是“功能與美觀”並重。因此,想利用春節長假的機會,給牙齒美白的人多起來了。
為此,專家提醒,對牙齒的美白要有正確的認識。正如膚色有個體差異,每個人的牙齒亮白度也有不同。這正是牙科醫生為病人假牙選色時,專門有一個比色系列,因人而異的原因。奉勸大家不要一味追求“白”,要走出“越白越好”的誤區。與自己的膚色相宜的牙色才是自然、協調的美。
最近,微信又開始瘋傳各種“去除牙垢”的偏方:果酸法、食鹽法、酵母粉法、墨魚骨法……通過使用這些東西塗抹在牙齒,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去除牙垢,讓大黃牙變成鑽石白,這些方法真的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嗎?羊城晚報記者為此特采訪了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醫生,認為比較軟的牙垢是容易通過刷牙等方法清除掉的,但如果在牙面上的牙菌斑和其他雜質鈣化成牙石,牙齒附著很緊,上述各種偏方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必須用器械才能刮除掉。
果酸、骨粉去牙垢?不可信!
網絡上流行著用“果酸、墨魚骨”去牙垢美白牙齒的說法。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牙周病科主任付雲指出,理論上這些東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牙面附著的牙菌斑、色素、牙結石等牙齒外源性的附著物。其原理主要是以下兩種:一是弱酸性物質(如果酸、食醋等)能使牙齒表面脫鈣,軟化牙釉質,表面的附著物變得容易脫落;二是較硬的物質摩擦牙釉質,可以使部分牙垢脫落。但是,酸性腐蝕和過度摩擦,都會在我們的牙釉質表面留下“凹痕”,對牙齒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也不利於牙周健康,所以並不建議采用。
付雲認為,當牙垢比較軟的時候,可以用刷牙的方式去除,一旦形成了牙石,一般分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一般體積較大,質地較疏松,呈黃色或白色,也可因吸煙或色素沉著而變深色。龈下牙石則體積小而硬,呈褐色或黑色,比龈上牙石附著得更牢固。這些只能通過口腔科醫生通過潔牙來去除。
牙齒越白越好?錯了!
即使這類偏方並不科學,效果也並不見好,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被網友翻出來熱炒一遍。人們之所以樂此不疲,歸根結底就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錯誤觀念:偏方洗牙可以去污,牙齒越白越好。
付雲指出,“洗牙”和“美白”是兩碼事。洗牙,是為了還原牙齒原本的顏色,並不是使牙齒變得比原來更白。而牙齒的顏色是由表面的牙釉質和內層的牙本質決定的,一口健康美觀的牙齒應該是微黃色的,而非“陶瓷白”,每個人的牙齒顏色都會有細微差別,並不存在健康色的絕對標准。此外,健康的牙齒還應該富有光澤。有些烤瓷牙表面非常白,可我們也並不覺得好看,就是沒有光澤的緣故。簡而言之,牙齒顏色要與自身膚色協調,自然美觀最重要,並不是越白越好。
當然,大家之所以願意相信“去除牙垢”的偏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到醫院“洗牙”存在恐懼心理。付雲解釋說,如果說洗牙有風險的話,就只有醫生操作不當而傷害到牙釉質的這種情況了,只要患者到正規醫院就診,這種風險基本上都可以規避。經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進行的洗牙操作是非常安全的,不會對牙齒造成傷害,為了保持牙周健康,建議人們每年到醫院洗牙1-2次。
此外,正常牙色牙冠的表面覆蓋著一層琺琅質,醫學術語叫牙釉質,正常厚度約2-2.5毫米。下方是牙本質,顏色呈黃色或淡黃色。一般來說,鈣化程度越高,釉質越透明,下方的黃色更易透過而顯色,故正常健康的牙冠一般呈淡黃、半透明的象牙色。即便同一顆恆牙,隨著年齡的增長,牙色也逐漸變黃,所以年輕人的牙齒又比老年人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