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媽媽保護好牙齒,應從正確刷牙開始!
俗語有雲:“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認為孕期胎兒吸收母體牙齒的鈣質。女性在懷孕後飲食習慣改變,會不自覺多食用零食、甜點、飲料等酸性食物,加速侵蝕牙齒琺琅質形成齲齒。她也表示,如果懷孕期間發生牙齒或牙周不適症狀,一定要就診治療,才不會因惡化而影響母體健康。
一、懷孕造成口腔問題的原因
台灣國泰醫院齒颚矯正科主任吳蘊蘊表示,孕期會發生口腔問題,通常大多不脫離以下兩個原因。
原因1:激素分泌改變
從受精卵著床到子宮內開始,母體的激素分泌產生變化,使體內的酸鹼值改變,影響到口腔環境的殺菌狀況和pH值,導致牙龈對外界刺激更為敏感,甚至導致發炎或齲齒。另外,孕期分泌的大量黃體酮進入血液循環中,容易促使牙龈處的微血管充血、腫脹或牙龈增生,導致口腔不適。
原因2:沒有加強牙齒清潔
吳蘊蘊主任表示,孕期激素變化的確會影響牙周狀況,但最更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是否有效且正確的“清潔牙齒”。她說明,人類每日三餐、進食後的食物殘渣會留在牙齒上,若沒有立即清潔,30分鐘後會滋生牙菌斑,進而造成牙龈發炎、紅腫、疼痛、流血、增生,嚴重時造成牙周病或侵犯牙釉質而造成齲齒等症狀。
缺鈣非主因
不少孕媽媽都存在疑惑:懷孕期間的牙齒症狀是否跟媽媽缺鈣有關系?對此吳蘊蘊主任表示,胎兒所需的營養是來自於母體飲食(六大類食材)攝取均衡,而非胎兒攝取了母親牙齒中的鈣質所造成母親牙齒缺鈣,兩者沒有關連性。
二、常見的口腔症狀
一般人會發生的口腔問題,同樣也會發生在孕媽媽身上,只是懷孕期間的身體狀況有變化,使得口腔不適會被放大來看。吳蘊蘊主任根據上述兩項因素,歸納並說明孕期常見的三種口腔症狀。
懷孕性牙齒腫瘤
懷孕性腫瘤(pregnancytumor)是一種牙龈增生的牙周症狀,大多數外觀為牙龈向外長出的小塊軟肉,如果腫脹到類似肉瘤,已經是較嚴重的程度,可能會影響進食及營養吸收,建議盡快就診治療。
吳蘊蘊主任表示,當孕媽媽的激素變化或口腔衛生不佳時,都可能導致此腫瘤發生,但普遍來說,一般的小腫瘤通常在生產之後就會逐漸消失,回復原來的口腔狀態。
齲齒
口腔內有數萬種細菌,如果沒有勤快且正確清潔,牙齒表面會滋生牙菌斑,加上食物中糖分的滯留,時間久後就可能造成齲齒(俗稱蛀牙)。
分女性在懷孕後飲食習慣改變,會不自覺多食用零食、甜點、飲料等酸性食物,加速侵蝕牙齒琺琅質形成齲齒。另外,部分孕媽媽初期會反胃、孕吐,若沒有及時漱口,胃酸也可能侵蝕牙齒而導致齲齒。
牙周病
口腔如果沒有維持潔淨,會累積不少牙菌斑,一樣會侵犯牙齒周圍組織,導致發炎,形成牙周問題。如牙龈出血或紅腫、牙齒有松動感、咬合疼痛等,都屬於牙周相關症狀。
吳蘊蘊主任表示,牙周的問題不像齲齒有明顯的酸、痛感,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以牙龈發炎為例,當牙齒的輕微不適症狀發展至牙龈線下方形成牙周囊袋,若沒有及時治療,牙菌斑會在囊袋中堆積使得牙龈炎症不斷,齒槽骨遭到破壞。當細菌迅速在口內繁殖,不但會侵襲骨頭而面臨牙齒動搖的狀況,還可能受感染而導致蜂窩織炎,甚至細菌還會進入血液循環中,引發全身性疾病(如敗血症、心髒病)。
三、孕前應完整檢查及治療
面對口腔問題,不少人都是等到發生明顯症狀(如牙齒酸、痛等不適),才會想到要就診。吳蘊蘊主任提醒,建議每半年洗牙和檢查牙齒、牙周情況,確保口腔健康。
如果有計劃懷孕,需要在准備懷孕前先到牙科檢查,洗牙保健,如有齲齒應立即治療,並將可能的口腔疾病都處理好,才能確保孕程順利。如此一來,才不會影響到孕期的飲食狀況,也能避免突如其來的牙齒不適而影響精神,更不會產生需接受治療時,還擔心服用藥物給胎兒帶來影響。
她也表示,如果懷孕期間發生牙齒或牙周不適症狀,一定要就診治療,才不會因惡化而影響母體健康。就診時先告知懷孕狀況,通常醫師會在仔細斟酌後,為孕媽媽安排合適療程,毋須過度擔憂。
口腔檢查時間點
根據多年來專業牙科醫師的經驗,吳蘊蘊主任表示,孕婦若有口腔問題,通常會盡量避開在孕初期和後期進行復雜的口腔治療,一般認為在懷孕第四至七個月間,是最適當的治療時期。主因是初期可能胎兒著床尚不穩定,後期則是近預產期,擔心孕媽媽太緊張而使子宮收縮造成早產。孕中期的狀態最穩定,比較適合接受治療。至於治療大多會以簡單的預防性項目為主,如洗牙、簡單補牙等。
四、正確刷牙預防牙菌斑堆積
想要減少齲齒、牙周病,最重要的是必須讓口腔內的牙菌班數量降低。吳蘊蘊主任強調,如果不想讓口腔問題影響孕期,就必須從“正確的刷牙”開始做起。
因此,只要有進食,最好能夠馬上清潔牙齒。光是漱口仍然不夠,一定要用牙刷,采用“貝氏刷牙法”,每兩顆牙齒一組仔細地刷,不要有遺漏,並且可搭配牙線或牙間刷來輔助,尤其縫容易藏污納垢,更需要使用牙線幫助徹底清潔。而漱口水雖然使用方便,但不要濫用,以免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