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至老堅白不壞”:關於我國古代的牙齒清潔
現代人大多懂得牙齒保健的重要性。其實,關於口腔、牙齒的清潔、美觀等方面在我國古代就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了。在《詩經·衛風·碩人》中就有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的說法,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籽兒一樣整齊潔白。反之,牙齒參差不齊則被視為龃龉(jǔyǔ)。
我國最早的牙齒潔具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人們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麼來的。
1954年的考古發掘,從公元959年的遼代墓葬中出土的兩把骨質牙刷柄,就足以說明,中國使用牙刷潔齒,少說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從古書記載來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制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潔不干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要不,就用先前說的楊柳枝,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齒。也有用布、手指或者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蘸了青鹽,擦牙齒,然後用清水漱口。
早在公元6世紀的南梁就雕刻於石碑的“口齒烏髭”,用皂角、荷葉、青鹽等各種藥物研熬而成,對牙齒有增白留香、消炎鎮痛作用,還兼可烏發美容。效果比如今的藥物牙膏還要神奇。“口齒烏髭”實在可說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藥物牙膏。
如今,許多人在每日清晨起床刷牙漱口,或在晚上臨睡前刷一次牙。而我國歷代中醫著作則不僅以為睡前比晨起漱洗對護齒尤為有效,更倡導每餐必漱,醫學名家張景岳《景岳全書》就指出:“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漱”即洗滌的意思。
當然,“齒至老堅白不壞”的說法只是強調每餐漱洗的重要,牙齒作為人體的器官之一,由於各種原因,總免不了會有傷病,包括常有的缺損。如今牙科對缺損者,常采用鑲補的醫療措施,以恢復牙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