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字介,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身歷四朝:初仕南朝梁元帝,為散騎侍郎;後投奔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平原太守;齊亡人周,為御史上士;歸隋後,太子召為學士。有《顏氏家訓》傳世,以儒家傳統思想為立身治家之道。
據史料記載,顏之推曾患牙病,經常疼痛不已。這使他苦悶不堪,到處求治,吃了不少方劑,但總不能根治。後來,他看了東晉醫學家葛洪的養生之作《抱樸子》,其中有叩齒防治牙病的方法,決定試驗一下。於是,他每天早晨起床後就叩齒,堅持一段時間之後,牙痛竟消失了,幣詛,由於持之以恆,牙痛再也沒有復發過。他為了讓這個防治牙病的良方得以流傳,還特意將此記載於《顏氏家訓》之中。
牙痛為許多牙病引起的共同症狀,例如,深度齲齒、急性或慢性牙髓炎、牙周炎等,都可引起牙痛。而劇烈地牙痛又可引起頭痛、耳痛、頸部痛,影響咀嚼和生活。
中醫學認為,本症以風熱、胃火引起最為常見。屬風熱的,症見牙龈腫脹疼痛,不能咀嚼,腮腫面熱等,治宜疏風清熱;屬胃火的,症見齒痛龈腫、口臭、燥渴、便秘等,治宜清胃瀉火。
俗語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此方只能解燃眉之急,一般難以根治,稍不注意,又會復發。故從長計議,仍需強身健齒,使其根絕不病。顏之推所用叩齒法,可謂良方。
叩齒之法有3種,即輕叩、重叩、輕重交替叩。牙齒好的,可重叩;牙齒不好的,可輕叩(以自己能聽得見叩齒聲即可),或輕重交替叩。叩齒時,宜端坐或躺著,閉口閉目,舌頭輕抵上腭,全身放松,心靜神凝,意守丹田,雙手疊放於肚臍處,自然呼吸,先叩臼齒,再叩門齒,各36下,反復3次。叩畢,將口中津液鼓漱12次,分3次咽下,不可吐掉。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提醒後人,叩齒之時,應注意三點:一是叩齒的時間,以起床後為好;二是叩齒的次數,以300下為良;三是叩齒的效果,以天天叩為佳。此系經驗之談,可資借鑒。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叩齒可以產生一種生理上的良性刺激,促進牙床、牙龈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龈組織的營養,使牙齒變得堅固而有光澤,並能延緩老年人的牙齒松動和脫落。同時,對牙病患者也是一種很好的輔助療法。
另外,醫學生理學家還發現,叩齒還有調節心腦血流量的作用,使心髒排血量增加,腦血流量可增加14%左右,不僅有利於健齒,亦有利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