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講什麼是牙周炎。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是牙周支持組織發生了慢性感染。牙周炎會引起牙周支持組織的炎症和破壞,最後導致牙松動,使牙齒不得不拔除,是我國成年人喪失牙齒的首位原因。
有個數據,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在1986年,若干口腔學者對一萬余顆牙齒的拔牙原因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牙周炎約占拔牙原因的44%。
要說牙周炎,就不得不提到牙菌斑。
「牙菌斑」是嘴巴裡的細菌以及它們為了生存分泌出來物質的合稱,相當於細菌的居民區和食堂。它就是這麼十幾微米的薄薄一層,可以粘附在牙面、牙間或修復體表面,不能被水沖去或漱掉,只能靠刷牙之類的物理摩擦清除。
當這個細菌的住宅區越來越繁榮時,牙周炎就可能要開始了。
為什麼是「牙周炎」而不是「牙周感染」?
有一個小問題,既然牙周炎是由牙菌斑裡的細菌引起的,那為什麼不叫牙周感染?
要想真正搞明白牙周炎,這兒必須要先講一個重要的、常被人弄錯的概念:「炎症」與「感染」其實不是同一個東西。
我們俗稱的「發炎」,實際上把炎症和感染這兩種不同的狀態給混淆了。
感染,只是炎症反應中的一種,是由病原體(比如細菌、病毒等)入侵身體某處引起的。而炎症,指的是身體的免疫細胞聚集在某處干活的狀態。
最常見的,當然就是感染君和炎症君聚在一塊兒,跟細菌對削。除此之外,他倆還會扎堆清清壞死組織,檢查一下身體可疑組織——這些可都和細菌無關,但一樣會表現出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
舉個例子,手在地上擦破皮了,發現傷口紅腫熱痛,沒准過幾天還化膿了,這是一種炎症,是因為手的傷口被細菌感染了;摔了一跤,沒破皮,結果傷處還是紅腫熱痛,這也是一種炎症,是因為組織創傷引起的。
所以,只有搞清楚感染和炎症的區別,才能正確理解什麼是牙周炎,為什麼牙周炎這麼難治。
為什麼會得牙周炎?
牙周炎的本質是炎症反應,也許最初是由牙菌斑裡頭的細菌感染引起的,但發展到後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人嘴巴裡有無數的細菌,其數量之大種屬之多,僅屈居腸道之下。不過這麼多細菌,長久以來卻和牙肉相安無事。
直到有天,某坨牙菌斑裡的細菌喪心病狂地弄死了牙肉組織裡某個正常細胞。這細胞去世前發送出去一堆細胞因子,大概意思就是「弟兄們替我報仇」。很快,犯事的細菌就被聞風趕來的一群免疫細胞給干掉了。
本來這事也就這麼過去了,這種小沖突太常見了。但是正巧,或者說不巧,其中有某個責任感過剩的免疫細胞把這作為典型事件給報上去了。免疫系統的總部覺得,現在的細菌真是太囂張了,必須派人駐守在那兒,杜絕這種惡劣事件再次發生!
你看,免疫系統終於要high起來了。到這裡,牙周炎的發病機制才算是正式啟動。
這下事情就鬧大了。嘴裡那麼多細菌,哪是免疫細胞守得住的!以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好,大家相安無事;一旦升級到這種敵對狀態,駐守牙周的免疫細胞立馬就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裡。
細菌,無窮無盡殺不完;免疫細胞以整個身體的龐大後勤作為支持,同樣也是前僕後繼。戰爭還遠遠未分勝負,但牙周組織這一片地兒算是完了。無數的正常細胞牽連受累,紛紛躺槍。到後來,哪怕局部地區已經沒有那麼多細菌了,殺紅了眼的免疫細胞仍然會釋放炎症因子,繼續維持炎症反應,濫殺無辜細胞。
剛才講了,這就叫炎症,無論是有細菌還是沒有細菌。
於是,持續的炎症表現出來的就是逐漸進展的牙龈紅腫、退縮,牙周韌帶被破壞,牙槽骨被破壞吸收。牙周炎患者自己的感受,就是牙肉老出血,牙似乎越來越長、逐漸松動、最後脫落。
總結
在整個過程中,牙菌斑只是牙周病的「始動因素」。這種雪崩式的發病機制一旦開始啟動,就很難再被中止了。故而,我們認為牙周病其實只能控制,無法真正治愈。只有通過定期潔牙、刮治,清除牙石、菌斑等局部致病因素,把牙周區域的細菌數量盡可能控制住,讓大群駐守的免疫細胞「息怒」。
每個牙周炎患者,背後都有這麼一個憂傷的故事。雖然估計他們自己不知道……作為廣大群眾,大家對牙周炎有個基本了解就行。
培養起定期口腔體檢的良好意識才是最關鍵的。剩下的,就交給專業的口腔醫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