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孩子也要看牙醫?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一是覺得孩子的乳牙遲早要換,蛀了牙也沒關系;二是擔心這麼小的孩子不配合醫生的檢查和治療。
據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5歲兒童的乳牙患齲率為66%,12歲兒童的恆牙患齲率也達29%,位居世界較高水平。這和家長的防齲意識、防齲措施掌握程度密切相關。
乳牙被蛀遠非小事
孩子都愛吃糖,長蟲牙很正常啊!和老人說了好多遍,每天要幫孩子刷牙,他們就是不記得。長蟲牙也不要緊,反正遲早要換的。其實我們身邊有這樣想法的家長還真不少。調查發現,多數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識較貧乏,口腔健康態度較不積極,對他們所照顧的兒童的口腔健康有一定影響。部分家長對齲齒危害性認識不夠,常以乳牙遲早要換掉、工作忙、治療齲齒麻煩、小孩怕痛為借口,沒有及時帶領兒童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乳牙發生齲齒並非小事。家長應先正確認識齲齒的危害:局部影響包括咀嚼功能降低,恆牙的萌出時間、順序改變引起牙列不齊,恆牙形態不佳,黏膜軟組織損傷等;全身影響包括發音、美觀及營養攝入等,前牙嚴重齲損可能造成兒童心理上一定壓抑,颌面部和全身生長發育也會受影響,同時,齲齒轉化為根尖周炎後可能發生灶性感染,與病灶牙有關的疾病有低熱、類風濕性關節炎、蛛網膜炎、腎炎等。
六個月大開始刷牙
刷牙是預防孩子齲齒的重要方法,那多大開始刷牙比較合適呢?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明確指出:6個月左右的嬰兒可由父母用消毒棉紗布繞指蘸清水輕輕擦洗牙面,發達國家更是強調牙齒一旦萌出,就需要用紗布蘸水擦洗,即“出牙即刷牙”,待較多牙齒萌出後父母即可用小的軟毛牙刷給孩子刷牙,指導幼兒規范刷牙程序,餐後、睡前刷牙,糾正不正確的刷牙姿勢。
甜飲料要用吸管喝
孩子吃什麼、如何吃也與齲齒的預防有密切關系。兒童夜間喝奶、睡前吃甜點或飲料是乳牙齲發生的最危險因素。入睡前進食甜點含糖量高,使口腔長時間處於酸性狀態,菌斑pH值處較低水平,從而導致牙釉質脫礦,產生齲齒。
許多家長對糖的含義並不清楚,只限制孩子吃糖塊,而不限制餅干等零食,實際上,餅干等澱粉類食物也有一定的致齲性,而且還可增強蔗糖的致齲作用,因此,糾正兒童頻繁進食的習慣、注意每次進食後的數分鐘內刷牙或至少用清水漱口將有利於牙齒的保健,甜飲料盡量只在用餐時間飲用、縮短飲用時間、使用吸管等等。
家長要讓孩子吃蛋白質、鈣、磷、維生素A和D等含量豐富的食物,可促使牙齒發育良好和堅固;適當吃些含氟食物:氟元素是保持牙齒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質,含氟的食物有莴苣、海帶、海蝦等;還可以有意給孩子吃些較為粗糙或含纖維素較多的蔬菜、水果等。
兩歲起可開始就醫
最後,家長應帶領兒童定期檢查口腔,要求2~5歲兒童,每2~3個月查一次,6~12歲兒童每半年查1次,12歲以上兒童每年查1次,適時進行窩溝封閉,早期發現齲齒,早期治療。同時,早期檢查可避免齲齒、牙髓炎等引起的疼痛、腫脹不適,減少兒童首次看牙恐懼和不愉快經歷,有利於以後進一步治療。
兒童的口腔健康實施計劃是由家長制定和執行的,因此,兒童的口腔健康維護首先應從父母做起。
“榜樣作用”不可忽視
有研究認為,兒童的口腔健康行為的學習過程被認為是兒童模仿家長行為過程,開始於嬰幼兒期,其效果可持續到青少年期。所以,大人首先要為孩子“帶個好頭”,堅持每日刷牙、定期檢查。還可以利用圖片、故事、游戲等方式讓兒童認識齲齒的危害,比如說“吃了餅干不刷牙,‘斑斑’和‘花花’會留在嘴巴裡,在牙齒上打洞洞”,等等。
從孕期關注寶寶牙齒健康
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牙齒健康的影響遠遠不止如此。乳牙的發育是從母親懷孕第4—5周時開始,第14周時開始發生鈣化,直到出生後1年內釉質完全鈣化,母親孕期的健康直接關系到孩子出生後乳牙的健康。因此,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母體鈣、磷、氟、蛋白質和維生素A、C、D缺乏以及低氧等,均可對乳牙鈣化造成影響。同時,妊娠期的婦女生活規律改變,進食的次數增多,愛吃零食又偏愛酸甜食物及內分泌的改變,也易導致齲齒和龈炎的發生。因此,母親應從孕期起保持良好的口腔習慣,預防母嬰齲病的傳播,加強對嬰兒的口腔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