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的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在牙體預備過程中,(牙合)向聚合角的大小可能是最重要的牙體預備參數,而在過去40多年推薦的(牙合)向聚合角由難以達到的2~5度增加到更易於實現的10~22度;口外進行牙體預備時,實驗室條件下更容易達到這一推薦值。該研究相關學者建議,在以後分析牙冠預備體形態的研究中應采用基於牙冠預備體橫斷面的標准化的測量和報告方法。該論文於2014年11月25日發表於《口腔修復學雜志》(JProsthetDent)。
本研究的目的是對關於測量臨床牙冠預備體參數的研究進行檢索、整理和批判性的評價,特別是關於測量預備體形態的方法。研究者在Scopus、Pubmed、ScienceDirect等電子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此外,還於2013年12月5日進行了手動檢索。文獻按照納入排除標准進行篩選,並提取了與(牙合)向聚合角、邊緣設計及測量方法相關的信息。研究者對這些參數值及相關的測量方法進行表格匯總分類。
結果為,初始共檢索到1006篇文獻,除去重復記錄者,按照納入排除標准篩選後,排除了983篇文獻。最終共有23篇文獻報告了臨床牙體預備後相關參數值,20篇文獻報告了(牙合)向聚合角,4篇文獻報告了邊緣角,3篇文獻報告了預備後的基牙高度,而對這些參數值的測定則選用了不同的方法。
目前,對測量牙冠預備後的主要特征尚無統一的公認標准,因此在這些文獻中存在大量的偏差,而且大多數研究得出的牙體預備特征,是基於體外試驗而非較高質量的臨床試驗,因此還需要長期的臨床試驗等循證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