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灣一項研究顯示,多數發生牙骨質損傷的牙齒通過手術或非手術的牙周及牙體治療可保留功能。在臨床中對牙骨質損傷進行診斷及治療時,應考慮其冠-根向位置及治療技術類型。該論文7月19日在線發表於《牙體牙髓病學雜志》(JEndod)。
該研究中的牙骨質損傷治療結果來自一多中心牙骨質損傷研究項目,研究共納入發生牙骨質損傷牙齒71顆,其中31顆(53.5%)被拔出。對剩余的牙齒中33顆進行治療後治愈、不確定及治療失敗的結果評估。
結果為,治愈、不確定及治療失敗的牙齒分別占51.5%(17顆)、42.4%(14顆)及6.1%(2顆)。附加雙因素分析顯示,不同的牙骨質損傷長度及冠根向位置,其預後具有顯著性差異。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治療技術及牙骨質損傷的冠根向位置影響其預後。損傷發生於牙根根尖1/3、根中1/3及頸1/3病例治愈率分別為11.1%、66.7%及60.0%。使用手術治療方法,57.7%的牙骨質損傷可被治愈,使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僅28.6%被治愈。
(實習編輯:徐潤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