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一項研究表明,對於美學高風險患者,在牙槽嵴保存術後一般要行牙槽嵴重建,是可行的。選擇合適的病例可降低過度重建的發生率。該論文2014年7月17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牙科種植及相關研究》(ClinImplantDentRelatRes)雜志。
該前瞻性病例分析納入42例上颌前部(15~25)有一顆牙發生脫落,且牙周健康的非吸煙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要單顆種植修復,且因頰側骨量不足和(或)牙龈為扇形的薄生物型而美學風險較高。采用非翻瓣式拔牙,運用一塊或多塊富膠原胎牛移植塊(GeistlichBio-OssCollagen100mg,GeistlichPharmaAG,Wolhusen,Switzerland),但不使用額外的引導膜或軟組織移植塊,進行牙槽嵴保存治療。通過咬合片疊加對牙齒拔除前和術後4個月時的牙槽突頰腭向寬度進行比較。
結果為,共21例女性和21例男性(平均年齡38歲)符合納入標准並同意接受治療。平均牙槽突重建程度為14%,其中16例患者(38%)重建程度較小(≤10%),10例患者(24%)重建程度較大(>20%)。單顆種植體可應用於所有未進行額外骨引導再生的患者,結締組織移植塊則在後續治療中用於美學修復治療需要,即補償頰側的軟組織缺失。牙槽突重建的預測因素有:牙位(中切牙和尖牙優於側切牙和前磨牙),有無牙齒膿腫(P=0.025)和頰側骨喪失(P=0.035)。
(實習編輯:徐潤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