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世界來杯可樂”。在墨西哥北端小鎮吉拉姆,牙醫醫院和軟飲料的廣告並排而立,那裡的年輕人經常喝軟飲料,20-30歲青年嘴裡的蛀牙數量是沒錢喝軟飲料只能吃粗玉米餅的隔壁窮鎮青年的3倍。而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的艾瑪?維加?利茲瑪(ElmaVegaLizama)和安德裡亞?庫奇納(AndreaCucina)針對這兩個村莊青年牙齒問題的研究說明,人類的牙齒、下颚和口腔未能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的飲食,使得齲齒和牙周病等疾病成為嚴重問題。兩個墨西哥小鎮的對比充分說明了從以生存為目的的傳統飲食過渡到“重口味”工業時代飲食的“營養變遷”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人體不能及時適應現代飲食,這能為臨床醫學和牙病治療帶來什麼啟示?在5月28至30日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舉行的“人類齒颚演化:對牙科學和畸齒矯正學的啟示”大會上,庫奇納報告了自己的研究,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牙科學者和食品科學家攜起手來,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會議指出,古人類與其他靈長類一樣也面臨牙病問題,但那是上了年紀之後的結果。兩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上只有2%的牙齒是蛀牙,牙周病和咬合不正等問題也難覓其蹤。傳統飲食甚至使得1940年代的澳大利亞土著依然擁有一口漂亮的牙齒(食用大量糖類植物的土著人則反之)。但是,耕作使牙齒開始惡化,新石器時代的第一批農民吃上了富含糖類的谷子,牙齒也開始變壞,約9%的人有蛀牙。不過人們也吃很多粗纖維食物,情況還不算太壞,公元前1330年至1350年間死亡的埃及人的93具骸骨上的牙齒就相當不錯。同時,吃粗糧也有利於颌部發育,咀嚼的壓力刺激了牙槽骨的生長,使兒童的下颌更加強健,能避免咬合不正問題。古埃及人的上下門齒接合平順,而不像吃慣了精制食品導致下颌小於上颌的現代人那樣不齊。 在歐洲,直至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為希臘帶來食糖之前,只有不到10%的人有蛀牙。中世紀蛀牙數量繼續增加,但在1800年至1850年,蛀牙數量開始猛增,當時英國控制了西印度群島,大量進口糖。1874年英國降低了糖稅,精制糖開始影響各階層人士的口腔酸鹼度,唾液變得更酸,琺琅質更易被溶解,因此蛀牙越來越多。1950年代,歐美50%至90%的人口患有蛀牙。牙病也極大地年輕化,2-5歲的兒童蛀牙數量上升。到20世紀後期,咬合不正問題更加蔓延,目前10個美國青少年裡9個存在咬合不正,智齒問題是古人類的10倍,柔軟的精加工現代飲食嚴重弱化了人類的颌部。這些研究說明,現代人牙病的罪魁禍首不像之前很多研究認為的是農業發展,而是工業革命。 研究者建議用纖維水果裡的果糖來替代,水果會將糖類帶入腸道,而不是在口腔吸收。但是,解決之道並不是從飲食中移除精制糖類回復古代飲食那樣簡單。考慮到口腔環境的復雜程度,研究者還需要弄清糖類如何影響口內菌群,以及糖類、菌群、和免疫系統之間的互動。 至少目前來說,我們的牙齒並未進化出對抗軟飲料的良策。演化是趕不上趟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