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誤以為孕婦牙齒的鈣質會被肚子裡的寶寶吸收,造成本身牙齒鈣質的流失。事實上,鈣在牙齒中是以潔淨狀態存在的,發育完成後的牙齒不會參與體內鈣的代謝。不過骨頭中的鈣會被胎兒吸收,所以仍然要注意多攝取鈣質,以免媽媽日後發生骨質疏松症。
懷孕期間口腔問題較多
1、懷孕期牙龈炎
因為雌激素代謝增加,荷爾蒙作用在牙龈的微血管上,使得牙龈充血腫脹,降低牙龈對發炎反應的抵抗力。嚴重者,甚至會形成懷孕期牙龈瘤(深紅色、無痛,是一種牙龈嚴重充血腫大的現象),容易流血,但在懷孕末期就會慢慢消失;除非是因為潰瘍或咀嚼障礙,才建議切除。
2、牙周病更嚴重
懷孕期因為荷爾蒙改變,會促使某些致病菌的孳長,如果本身先前有牙周病,懷孕期會更嚴重。
3、牙齒容易遭腐蝕
有些孕婦會有孕吐現象,造成胃酸倒流,引起牙齒的腐蝕現象(常發生在牙齒的舌側)。
4、蛀牙幾率大增
因為懷孕期口味改變,有人愛吃零食,牙龈又容易發炎、浮腫,加上行動不便,可能會有些准媽媽忽略了口腔清潔,使得口腔殘渣堆積,導致蛀牙幾率大增。
孕婦何時看牙比較好?
准媽媽在懷孕之前看牙最好,基於孕婦的舒適與牙科治療的安全,應盡量避免在懷孕的初期與末期作治療,牙齒若有不適可請牙醫做暫時性且不太辛苦的處理。如果非做不可的話,可以在懷孕中期治療。如果必須接受牙科治療,也請放松心情,安心接受治療,因為牙醫師會衡量治療上的必需性,盡量減少X光曝露量及不必要的藥物和感染機會。
1、懷孕第一期(1~3個月)
有時懷孕初期孕婦並不知道,而這時也正是胎兒重要器官(手腳、腦脊髓神經系統、牙齒)形成的三個月,若在此時服用不當藥物,或是接受過大劑量的放射線,可能會造成自然流產的威脅,也有可能形成畸型兒,所以大多數牙醫師在此時只作緊急處理,不會作太過激烈的處置。
2、懷孕第二期(4~6個月)
可做侵犯性不大的牙科處理,在適當的保護下(穿鉛衣)也可以照射X光片。
3、懷孕第三期(7~9個月)
此期只適合作緊急處理,而且要避免維持頭下腳上的姿勢太久,以免突然坐起來的時候,造成姿勢性低血壓。
4、哺乳期
最近許多專家提倡哺喂母乳,母乳對於孩子的健康最好,但是因為許多藥物會經由乳汁分泌,被嬰兒攝取進入體內,所以如果有哺乳時,也要告知醫師。如果非用藥物不可,最好服藥跟哺乳時間間隔4小時以上,減少藥物在乳汁中的劑量,甚至要犧牲喂奶以免影響嬰兒。
准媽媽擁有一口好牙的方法
母親在懷孕期要攝取充分的營養,蔬菜、水果、米飯、魚、肉、蛋、奶類皆要均衡攝取,才能供應胎兒牙齒所需的鈣質、磷質、維生素等等。特別是鈣質(如:牛奶、小魚之類),不但有助於胎兒發育及建立堅固牙齒,也可維護媽媽自己的健康。同時懷孕期間也要比平常注重口腔衛生。
牙醫建議
牙醫師建議最好在懷孕前就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如果懷孕前沒有檢查牙齒,最好在懷孕中期找個時間作牙齒檢查及洗牙,以免口內有嚴重的蛀牙及牙周病,等到發生比較嚴重的症狀(如引起牙痛或身體不適)時再尋求治療,對胎兒反而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