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很多人習慣用“蟲牙”來形容已經出現齲壞的牙齒,就像牙齒是因為被小蟲子啃噬所以才會發黑、會疼痛,真的是有蟲子在吃我們的牙齒嗎?
其實不然,牙齒之所以會發黑,甚至疼痛,主要是由於產酸菌屬如變形鏈球菌等或格蘭陽性球菌誘發形成的細菌性疾病。本文將為大家詳細介紹齲齒的形成的原因、過程及預防措施。
齲齒的形成因素包括:細菌、口腔環境、宿主和時間。其中細菌是齲齒發生的必要條件;口腔是齲齒發生環境,包括食物、唾液;牙齒是致齲微生物的宿主;時間是齲齒的形成過程。
每個人的口腔中在正常情況下都存在著很多種細菌,其中數量較多的是乳酸桿菌和變形鏈球菌,它們屬於產酸細菌。當產酸細菌與食物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用時就產生酸,這些酸會與牙釉質發生反應,使牙釉質表面脫鈣、軟化,於是就出現了齲洞。但是齲齒產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從開始到能看出有洞大概需要1年半左右的時間。另外,宿主情況的不同也有區別。有些人比較注意口腔衛生,牙齒的鈣化程度比較好,就不容易發生齲齒;而有些人牙齒排列不齊,容易積存食物,又不注意好好刷牙,就容易發生齲齒。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糖類,其中蔗糖在食物中最豐富,它引起齲齒的作用也最強,當進入口腔後,細菌直接利用這些糖類加速繁殖,產生大量的酸,腐蝕牙齒表面,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常說多吃糖容易使牙齒變壞的原因。
效果臨床上可見齲齒有色形質的變化,以質變為主,色、形變化是質變的結果,隨著病程的發展,病變由釉質進入牙本質,組織不斷被破壞崩解而逐漸形成齲洞,臨床上常根據齲壞程度分為淺、中、深齲三個階段:
淺齲:亦稱釉質齲,齲壞局限於釉質初期,於平滑面表現為脫礦所致的白垩色斑塊,以後因著色而呈黃褐色,窩溝處則呈浸墨狀彌散,一般無明顯齲洞,僅探診時有粗糙感,後期可出現局限於釉質的淺洞,無自覺症狀,探診也無反應。
中齲:齲壞已達牙本質淺層,臨床檢查有明顯齲洞,可有探痛對外界刺激(如冷熱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現疼痛反應,當刺激源去除後疼痛立即消失,無自發性痛。
深齲:齲壞已達牙本質深層,一般表現為大而深的齲洞或入口小但很深的齲洞,有較為廣泛的破壞,對外界刺激反應較重,但刺激源去除後可立即止痛,無自發性痛。
齲齒發生後並不是靜止不變的,一旦細菌在牙齒表面打開一個突破口,它就會迅速向牙齒深層擴展,進一步破壞牙體硬組織,進而導致牙髓炎甚至根尖周炎等疾病。由於牙體硬組織被破壞後是無法再生的,所以預防齲齒很重要。
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是預防齲齒發生的重要措施,要做到早、晚刷牙,飯後漱口,這樣可以去除牙齒溝窩和縫隙中積存的食物殘渣和細菌,防止齲齒的發生,尤其應注意兒童在臨睡前不要吃糖,或戒除含糖塊睡覺的壞習慣,對於兒童來說,除了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之外,還可以對剛萌出的乳磨牙或者恆磨牙進行窩溝封閉,窩溝封閉劑能夠阻止致齲菌及酸性代謝產物對牙體的侵蝕,以達到預防窩溝齲的目的。其次,飲食要多樣化,要多吃些較硬的食物,及富有纖維素的蔬菜、水果等,促進牙齒及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並且在咀嚼過程中,通過牙齒磨擦,達到清潔牙齒的作用。另外,氟能抑制乳酸桿菌的生成,又能提高牙齒硬組織的抗酸性,對於預防齲齒的發生有明顯的作用。市售的氟化鈉、氟化锶牙膏,就屬於抗齲齒的牙膏,這樣在刷牙的同時,便起到局部塗氟的目的。早期治療是防止齲齒損害的關鍵,當發現牙面上開始有一些黑色的紋路時,不要以為小毛病而置之不理,否則進一步發展便會失去牙齒的咀嚼功能,而此時治療容易,只要將齲洞補起來,就可以恢復牙齒的咀嚼能力,又能防止進一步發展。當發展到牙髓炎時,要到專科醫院作牙髓治療後再補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