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社區動脈粥樣硬化發病危險(ARIC)研究的最新資料首次顯示,牙周炎可能在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情進展中發揮作用,而先前已有研究證實牙周炎與臨床心血管疾病有關。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James D. Beck博士及其同事在11月出版的《動脈硬化、血栓形成與血管生物學》雜志上撰文指出,如果該研究結果得到證實,那麼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保健醫生就可以考慮到這種廣泛存在而又能夠預防的致心血管疾病因素,從而能夠控制心血管疾病的肆虐。
ARIC研究包括1996-1998年間調查的6017例52到75歲的受試者。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受試者中牙周疾病和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的關系。他們將牙周疾病分為無或輕度(附著體缺損小於10%,厚度小於3mm或更多)、中度(缺損大於10%小於30%)和重度(缺損至少為30%)。
初步分析顯示,與沒有或僅有輕度牙周疾病的人群相比,中度和重度牙周疾病患者的IMT更可能超過1mm(優勢比分別為1.40和2.09)。然而,在排除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人口統計學和臨床因素之後,只有重度的牙周疾病與IMT增加有關,其優勢比為1.31。
Beck博士等解釋道,該研究結果首次提示,“牙周炎除了可能與心血管事件有關外,還可能在動脈粥樣化形成的發病機理中起到一定作用。”
雖然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相關性尚屬“中度”,但是他們指出,“如果現有研究所觀察到的這種相關性可以重復研究,而且在本質上存在因果聯系,那麼,考慮到牙周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普遍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廣泛發病率可能部分由牙周疾病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