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菌斑控制和潔治術同慢性龈炎治療方法中所述的方法。
2.牙龈切除術及牙龈成形術
牙龈切除術是用手術方法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龈組織或後牙某些部位的中等深度牙周袋,重建牙龈的生理外形及正常的龈溝。牙龈成形術與牙龈切除術相似,只是其目的較單一,為修整牙龈形態,重建牙龈正常的生理外形,兩者常合並使用。
(1)適應證
1)牙龈纖維性增生、藥物性增生等牙龈增生性病損,經牙周基礎治療後牙龈仍肥大、增生,形態不佳,或存在假性牙周袋,全身健康無手術禁忌證者。
2)後牙區中等深度的骨上袋,袋底不超過膜龈聯合,附著龈寬度足夠者。
3)牙龈瘤和妨礙進食的妊娠瘤,在全身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手術。
4)冠周龈片覆蓋在阻生牙驗面上,而該阻生牙的位置基本正常,切除龈片有利於牙的萌出。
(2)非適應證
1)未進行牙周基礎治療,牙周炎症未消除者。
2)深牙周袋,袋底超過膜龈聯合。
3)牙槽骨缺損及牙槽骨形態不佳,需行骨手術者。
4)前牙的牙周袋,牙龈切除術會導致牙根暴露,影響美觀。
(3)手術方法
1)麻醉:傳導阻滯麻醉和(或)局部浸潤麻醉。一般多用含腎上腺素的阿替卡因(阿替卡因的濃度為4%),可達到減少術中出血的效果;也可用2%普魯卡因或利多卡因。盡量在手術區根方的龈頰溝部作浸潤麻醉,腭側則行切牙孔或腭大孔阻滯麻醉,避免直接注入手術切除部位,否則會影響手術切除的准確性。
2)消毒:讓患者在術前用0.12%氯己定含漱,以清潔口腔。口腔周圍皮膚用酒精消毒,鋪無菌巾。術者戴無菌手套。
3)標定手術切口的位置:用牙周探針檢查龈袋或牙周袋情況,標出袋底位置,據此確定切口位置。袋底位置的標定,可用印記鑷法,也可用探針法。
印記鑷法:將印記鑷的直喙(無鉤的一端)插入袋內並達袋底,彎喙(有鉤的一端)對准牙龈表面,夾緊鑷子,使兩喙並攏。彎喙刺破牙龈形成一個出血點為標記點,該出血點與袋底位置一致。
探針法:用探針探查袋的深度,在牙龈表面相當於袋底處用尖探針刺入牙龈,形成出血點,作為印記。
在術區每個牙唇(舌)側牙龈的近中、中央、遠中處分別做標記點,各點連線即為袋底位置,作為切口的依據。切口位置應位於此連線的根方1~2mm。如果牙龈組織較厚,切入點可位於更根方一些。
4)切口:使用15號刀片或斧形龈刀,在已定好的切口位置上,將刀刃斜向冠方,與牙長軸呈45°角切入牙龈,直達袋底下方的根面。
一般做連續切口,使龈緣成扇貝狀外形,然後使用柳葉刀或ll號尖刀,在鄰面牙間處沿切口處切入,將牙龈乳頭切斷,從而將增生的牙龈切除下來。但應注意切入角度不要過大,避免暴露牙槽骨。切入的角度可以根據牙龈的厚薄適當調整,如醫.教育網搜集牙龈較厚,可減小切入的角度。切龈時切忌反復切割損傷組織而使龈緣呈鋸齒狀,並避免殘留牙龈組織,否則不利於組織愈合。切口也可是逐個牙分別間斷地切除牙龈,但此時要注意相鄰牙龈切口的連接及龈外形的連續。
5)用龈上潔治器(常用寬背鐮形潔治器或Ball刮治器)刮除切下的邊緣龈組織和鄰面牙間龈組織,然後徹底刮淨牙面殘留的牙石、病理肉芽組織及病變的牙骨質。
6)修整牙龈:用小彎剪刀或龈刀,修剪創面邊緣及不平整的牙龈表面,使牙龈形態與牙面呈45°角,並形成逐漸向邊緣變薄、扇貝狀的正常生理外形。
7)生理鹽水沖洗創面,紗布壓迫止血,檢查創面,外敷牙周塞治劑。
8)術後處理:24小時內手術區不刷牙,可進軟食。可用0.12%氯己定含漱劑,每日2次,每次15ml含漱l分鐘,以達到術後菌斑控制的目的。一般不用內服抗菌藥。5~7日復診,除去牙周塞治劑。若創面較大,尚未愈合,必要時可再敷牙周塞治劑1周。
(4)術後的組織愈合:約在牙龈切除術後2周時臨床上牙龈外觀正常,正常的龈溝建立,但組織學上的完全愈合則需6~7周,龈溝液的量在術後l周內增加,在約5周時恢復正常。如果手術時將原有的結合上皮完全切除,則愈合醫.教育網搜集後附著水平略有喪失,牙槽嵴頂也有輕微的吸收。牙龈切除術後的愈合過程雖然一樣,但愈合時間的長短受手術創面大小、局部刺激因素及感染等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