齲病是慢性、進行性、破壞性的疾病,且不能自愈,發病廣泛,特別是在兒童人群中,對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其病因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細菌因素
①致齲菌:包括變形鏈球菌、乳酸桿菌、遠緣鏈球菌等;
②危險因素:唾液內變形鏈球菌比例增加,唾液乳酸桿菌比例增加,牙菌斑呈酸性時細菌代謝產酸過於旺盛,導致患齲的風險增高。
宿主因素
①牙:齲齒在牙體容易發生的部位主要是釉質鈣化不全及菌斑滯留的區域;
②唾液:唾液是調節口腔微生態環境平衡的主要內容,有物理清潔、抗附著、抑菌及緩沖等多種功能,任何影響唾液分泌(唾液腺疾患等)都可能造成唾液減少;
③行為和生活方式:人類咀嚼器官的退化,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改善都是致齲的隱患因素,增加人們口腔保健的意識,實施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和生活方式是預防口腔疾患的重要措施;
④危險因素:包括牙齒發育缺陷(深窩溝、釉質發育不全、牙列擁擠排列不齊等),口腔醫學性因素(充填物不密合、不完好的修復體等),唾液分泌障礙,全身健康狀況(殘疾、血液病、糖尿病等)。
食物因素
主要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包括高頻率的攝取糖、碳水化合物及酸性飲料,睡前加餐,加餐後不注意口腔衛生。此外,食譜以精細軟飲食為主,不喜愛高纖維的青菜、水果也是齲病的危害因素之一。
時間因素
細菌食物(菌斑)在牙齒表面滯留時間長就會產酸,使牙釉質脫礦,繼而產生釉質破壞,形成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