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但尼丁/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水稻等的作物栽培依然普遍被認為對過去4000年來東南亞齲齒發病率有重要影響。然而,在泰國和柬埔寨遺址中發現的嬰兒和兒童齒列中,近期人類學家並未發現相應的證據支撐由於農業集約化,該地區口腔健康水平隨時間推移而逐步下降的這一理論。
然而,樣本中齲齒發病率由於地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並沒有時序性的相應關系,研究人員指出,並表明農業和飲食的變化並未像前期所認為的那樣對東南亞人口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不過,相對恆牙,乳牙齲齒發病率較高,研究人員認為這可歸因為兒童在幼年轉換食用低致齲性食物如米飯之前食用了過多諸如水果類的高致齲性食物。 兒童在隨後的生活中逐漸將米飯作為其主食,因此樣本中恆牙齲齒率相對較低。 其他遺址中,來自新西蘭和美國一些大學的研究人員檢查了來自公元前4,000-3500年間泰國中部早期居住地——KhokPhanomDi遺址和被認為是2000多年後人類居住點的MuangSema遺址的樣本。來自同時期泰國和其南部鄰國柬埔寨其他六個遺址的齒列化石也被納入研究中。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評論道:“結果顯示齲齒發病率的異質性並未與遺址時間推移保持一致,這也支持了該地區口腔健康衰退與農業集約化並無明顯聯系的假設。”因此,他們稱口腔健康和農業集約化的關系可能更為復雜。 水稻被認為是在中國珠江流域首次種植,在東南亞本土大規模種植的考古學證據可追溯至距今4000年前。迄今為止,這種作物依然是當地絕大多數人民的主食和經濟來源。目前泰國是緊隨印度之後世界最大的水稻出口國,其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