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朋友那一口牙真沒少讓我跑醫院啊。”偶然間,媽媽發現2歲半的小籠包門牙邊長了“斑”,去齒科醫院一看,確診是齲齒,萬幸沒傷到神經。醫生給小籠包媽媽建議,一定要做好口腔清潔,用含氟牙膏刷牙,並學會用牙線。
不要以為寶寶小,就不注意牙齒,你知道嗎,越來越多媽媽突然發現還在喝奶瓶的小寶寶剛長出不久的小牙牙就變黑了,寶寶們找牙醫越來越早了。 寶寶找牙醫越來越早跟飲食結構有關 “牙齒是一座城堡,細菌是侵略者,張大嘴,看,口鏡是用來照小細菌的,鑷子是用來抓小細菌的。”前段時間,家有倆寶的笑笑帶著小孩去牙醫那裡報到,過程好像講故事一樣。她告訴記者,從她養育倆娃的經驗來看,小朋友開始吃輔食,就該開始定期看牙醫了。 笑笑說,養大寶那會兒自己不懂,發現蛀牙了才去看,“雖然是乳牙,遲早要被換掉的,但因為是後面的大牙,要12歲才會換,所以必須要補。”笑笑說,對於小朋友,蛀牙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蛀牙會痛,影響寶寶咀嚼,容易導致挑食。 “牙醫會指導父母的,不僅關於刷牙,還包括飲食、喂養的,真的很有用。”笑笑說,二寶不到1歲就帶去看牙醫了,1歲開始刷牙,半年去牙醫那裡報到一次,目前為止還沒發現蛀牙呢。 “最近很多小朋友三四歲就來看牙醫了。”齒科的醫生告訴記者,小朋友看牙醫越來越早,除了現在的父母對於蛀牙的預防觀念增強,更大的原因跟現在的飲食結構有關。 專家解釋,飲食精細化,咀嚼減少,粘附力增強,牙齒的自潔作用就下降。比如傳統的果凍是咬的,現在很多果凍則是吸的,這樣的小變化就會降低牙齒的自潔作用。另外,小孩們吃零食的頻率高,也會影響到牙齒。“比如,早中晚分別吃三顆糖,跟一次性吃掉9顆糖,前者對牙齒的危害更大。” 十幾個月大的寶寶長了奶瓶性蛀牙 不久前,英格蘭公共衛生的研究人員對54000個兒童調查研究表明,12%的三歲孩子有蛀牙,且平均三顆牙有問題。研究人員特別提到了兒童特定的一種牙齒病變,叫做兒童早期齲,會損壞孩子的上門牙並迅速地蔓延到其它牙齒,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用奶瓶喝含糖的飲料。 根據美國牙醫協會的建議,家長應該在孩子的第一顆牙長出後6個月之內帶孩子去看牙醫,最晚不應該超過孩子一周歲。恆美專家介紹,從牙齒保健的角度來說,人生中第一次看牙醫,從長出第一顆牙齒開始,以後每3~6個月應該檢查一次。“臨床發現,小到十幾個月大的孩子就出現了奶瓶性蛀牙了。”黃醫生說。 國際認證專業哺乳顧問(IBCLC)郭蓓珍告訴記者,一些寶寶有奶瓶性蛀牙,其實是奶粉喂養不當造成的。 “很多年輕父母,不知道喂奶還和長牙齒有關系。”長期含著奶瓶睡覺或者睡前喝牛奶的孩子,容易出現奶瓶性蛀牙。 給父母提供了幾點建議,養成好習慣,每次喂奶後,再刷牙,清潔口腔後再入睡。控制每次使用奶瓶的時間,不要讓孩子養成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寶寶1周歲之後考慮戒掉奶瓶,改用水杯喝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