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齲病的4大因素
學術界有一個廣泛被人接受的說法叫四聯因素,即致齲細菌、適當的底物、易感宿主、時間4大因素。
① 每個人的口腔裡都有很多細菌,例如變形鏈球菌、乳酸桿菌、放線菌等致齲的細菌,不過不同人這些細菌的比例和數量不同,所以有些人就容易齲齒,有些人就沒那麼容易齲齒。
② 適當的底物最多的就是糖,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吃糖最多,也是蛀牙最多的,糖是這些細菌的營養,在口腔裡被分解產生酸,容易腐蝕牙齒表面牙釉質。
③ 易感宿主其實就是牙齒,為什麼有的人會蛀牙,為什麼小孩子比大人容易蛀牙,為什麼齲齒的牙齒多發生在裡面那幾顆,就是因為那些牙齒比較脆弱,屬於易感牙齒,小朋友的乳牙本身結構就比恆牙弱,加上特別愛吃糖;而有些人牙齒排列不齊,牙釉質發育不好;還有人裡面那兩顆大牙,特別大,溝溝壑壑特別多,這些都是容易齲齒的牙齒。
④ 時間特別重要,齲齒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而是需要一段時間,潛移默化的,刷牙方法不對,時間不夠,導致某顆牙齒上的衛生不潔,成了致齲細菌的福地,在此繁殖,慢慢形成小黑點,長此以往,從小黑點變小洞,小洞變大洞,最後沒救了。
為什麼發病率會這麼高?
引發齲病的這4大因素,不是說缺少一個就無法形成,而是只有有一個做得不夠好,發生的機會就很大,細菌永遠存在,誰不愛吃糖,刷牙不正確的人大把大把的存在,牙縫裡的食物殘渣有誰會經常處理,多少個人能養成飯後漱口,用牙線清理牙縫的習慣,很多人潛意識裡就覺得這些都是沒必要的,所以在我國,口腔清潔不干淨的人非常多,發生齲病的人也非常多。而且當一顆牙發生齲病時,如果不及時處理,不僅自身會越蛀越深,還會影響到鄰牙。
所以,有了蟲牙,千萬不要拖,立馬去補牙。
該怎麼預防?
其實致齲細菌是客觀存在,我們也沒法如何干預;
而我們自身的牙齒結構要怎麼改變也不太可能,
不過小孩子預防齲齒最好的方法就是窩溝封閉;
細菌的食物我們每天吃東西多多少少總是有殘留的,
可以控制的就是盡量少吃糖;
時間相對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預防手段,
我們可以通過阻止細菌在牙齒上面繁殖的時間,
控制食物在牙齒上面的停留時間來中斷齲病形成的過程。
通過刷牙洗牙等方式,用機械的方法除去口腔內的食物殘渣,和牙垢牙石,不讓他們積累,就無法形成齲齒。
小貼士:齲病重在預防,但是如果一旦被侵犯,就應該及早治療,窩溝封閉和補牙是兩個好的手段。
健客網專稿,轉載請注明健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