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的寶寶居然是齲齒高發的群體!
人們常說,吃糖爛牙齒,那麼以母乳、奶粉以及一些輔食為主要飲食來源的0~3歲寶寶是否就不會蛀牙了呢?答案是一個大寫的“NO”。
說到其中的原因,我們就不得不談到齲齒的病因。目前公認的齲齒病因是底物、宿主、細菌、時間四大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簡而言之,就是口腔內的細菌利用附著在牙面上的碳水化合物產酸腐蝕牙齒而形成了齲齒。
在嬰幼兒口腔內,由於寶寶飲食多為黏稠性強、含糖量高的軟質食物,易被細菌利用發酵產酸。
此外,由於寶寶睡眠時間長,口腔處於靜止狀態,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家長刷牙的意識不強,這些因素綜合作用,都容易導致乳牙患齲。
年齡最小的寶寶,可在8~10月齡,僅有乳門牙萌出的情況下就因不恰當的喂養和口腔衛生護理而發生齲壞。
因此,0~3歲的寶寶,雖然糖吃得不多,但卻是齲齒高發的群體。
一不留神,淺齲變深齲,一般來說,根據進展深度不同,齲齒分為淺齲、中齲、深齲這三大類。
淺齲還未產生實質性缺損,塗氟、拋光可阻止其發展
在齲齒的初期,僅表現為牙齒表面有白垩色的斑點而不伴有實質性的缺損,這是由於細菌利用碳水化合物產酸導致牙齒硬組織脫礦造成的。
這時若進行恰當的干預措施,如塗氟、拋光牙面等,可將這種初期的齲齒表現及時停止而不讓其繼續發展。
中齲和深齲嚴重時會波及牙神經,需填充治療
若未進行及時的干預,脫礦繼續向牙齒深部進展,就會出現實質性缺損,發展成為中齲或者深齲。
這時寶寶在吃東西時可能會出現不適感或疼痛感,但也有的寶寶可能不會出現任何自覺症狀。
此時應當盡快對發生齲壞的牙齒進行充填治療,以防止齲壞組織繼續向牙齒深層進展,波及牙神經。
由於寶寶乳牙的礦化程度較低,所以齲齒發展速度快,容易在短期內轉變成為深齲甚至波及牙神經。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寶寶的牙齒發黃或者發黑甚至是有洞了,一定要第一時間帶寶寶拜訪專業的兒童牙醫進行檢查,以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帶娃看牙,不肯配合怎麼破?
相信不少家長帶寶寶看牙前會有疑惑,大人看牙的時候都會有些害怕,那麼孩子能乖乖配合醫生看牙嗎?
其實,讓孩子配合醫生,有一個輕松、舒適、愉快的看牙初診經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掌握的。
家長要避免傳遞關於看牙的負面情緒
首先,家長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要讓寶寶覺得看牙是件恐怖的事情,特別是有牙科恐懼症的家長,不應將自己對鑽牙、拔牙的恐懼焦慮情緒傳遞給寶寶。
在平時的教育中應避免出現“再吃糖就把你牙拔掉”之類容易讓孩子對看牙、拔牙產生恐懼感的話。
多和醫生交流孩子的信息,有助於增進醫生和孩子的親近感
此外,在就診前,最好先與兒童口腔醫生進行預約,將孩子的年齡、飲食習慣、乳名等信息與醫生進行預先的交流,再帶孩子進入診室。
這樣醫生在了解了孩子的基本信息後,可以直接喚出寶寶的乳名。試想,當寶寶走進一間陌生的診室,發現醫生對自己的乳名、喜歡的玩具、喜歡的食物都了如指掌,肯定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對醫生的陌生感和對看牙的恐懼感。
做好多次治療的心理准備
另外,由於孩子屬於配合性較差的群體,很多孩子無法像成人一樣,一次看診就完成所有需要的治療,當治療時間過久後,孩子的耐心、配合力都會下降。所以對於需要多次治療的寶寶,請家長一定不要急於求成。
孩子哭鬧時,避免呵斥打罵孩子
最後,如果孩子之前有牙疼的經歷,或是打針疼痛的經歷,可能會對醫生懷有天生的懼怕心理,可能會哭鬧、反抗醫生的治療。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會首先嘗試對孩子進行言語和行為的誘導,盡量消除孩子懼怕的心理,這時家長應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呵斥或打罵,以免孩子在恐懼的情況下更難以接受醫生的行為誘導。
平時,家長還可以給小朋友購買一些與刷牙、看牙有關的繪本,和孩子一起閱讀,降低孩子對看牙的恐懼。
小小乳牙,如何護?
每日刷牙不可少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進行恰當的口腔清潔,包括漱口和刷牙。
在寶寶長出第一顆牙後,就應每天刷牙,並且使用適量的含氟牙膏。可以選擇刷頭小、刷毛軟的嬰幼兒牙刷,用量只需一粒米的大小即可。
乳牙未萌出前,每次在寶寶進食後,喝一兩口溫開水以去除食物殘渣。
避免含奶睡
其次,不要讓孩子養成整晚含食夜奶的習慣。如前所述,由於夜間孩子的口腔處於靜止狀態,自潔作用差,細菌增殖快,特別容易為齲齒的發生創造條件。在喂奶或進食輔食之後,要及時對孩子的口腔進行簡單的清潔以減少牙面碳水化合物的黏附。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最後,定期進行口腔檢查。讓醫生定期評估孩子的牙齒狀況,並且給孩子定期塗布氟保護漆,預防齲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