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牙醫詳解:齲齒是怎麼出現的?應當如何杜絕?
全國口腔健康調查數據顯示,3-5歲是易患齲齒的年齡段。由於部分家長對齲齒的危害認識不足,孩子表達能力又有限,因此發現齲齒的時機往往較晚,治療很不及時。另據2005年第3次全國流行病調查顯示,我國5歲兒童齲齒患病率為66%,有的地區甚至高達90%。
這一結果與一些發達國家大相徑庭,一些發達國家的兒童無齲率相近90%。孩子究竟該如何預防齲齒呢?
首先,我們來認知,齲齒是什麼?
簡單地說,齲齒是一種細菌性疾病,是由菌斑中致齲菌利用食物中的糖產酸,致使牙齒組織脫礦,並進而破壞有機質,產生齲洞。
低齡兒童的齲齒常常發生在上颌前牙區牙齒的頸部(即靠近牙龈處),因為食物容易在這個部位堆積,而且這個部位的牙釉質相對較薄。
初期可能看到的是牙齒表面變成白垩色,如果用檢查器械檢查,會發現表面粗糙不光滑。這是牙齒早期脫礦的表現,我們稱之為白斑,它可以采用局部塗氟的方法來促進修復。
牙齒表面的白斑
當齲壞進一步發展會形成實質性的破壞,也就是形成齲洞,而齲壞的牙齒組織也往往會有顏色和質地上的改變,齲壞的牙齒可能是淡黃色、棕色或黑色。質地上有些齲壞組織較軟,也有些較硬,這取決於齲齒發展的速度。
除了牙齒頸部,牙齒的鄰面,咬合面都有可能發生齲壞。
常常還有家長詢問:孩子的牙齒表面黑黑的是不是齲齒?如果表面只是顏色改變而牙齒的質地仍然是光滑的,也有可能是色素沉澱。具體的診斷應由專業的兒童齒科醫生檢查後判斷。
牙齒表面的色素
還有些家長描述,自己的孩子是牙齒一長出來就開始齲壞,擔心孩子牙齒釉質發育不良。首先牙齒釉質發育不全並不多見,常見早產或低體重兒,下表中還記錄了可能導致釉質發育不全的因素。
與釉質發育不全相關的因素
懷孕時的營養缺乏(母親)
早產或低體重兒(<2500g)
低社會經濟水平
礦物質缺乏(鈣、磷)
新生兒麻疹
父母吸煙
早產或晚產、低Apgar評分
母親生產時體重過重
母親肝髒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產後感染、消化系統感染,貧血
釉質發育不全常常合並齲齒,因為結構異常的牙齒更容易受到齲齒的侵害,因此,不要糾結是齲齒還是釉質發育不全,抓緊治療才是關鍵。
講了這麼多齲齒的問題,到底如何才能預防呢?
要消滅這個疾病,首先就要想辦法減少細菌。
細菌從哪裡來?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導致齲齒的細菌是從哪裡來的?
口腔內有很多細菌,並非所有的細菌都是有害的,我們常說的致齲菌主要是指變形鏈球菌等細菌。
研究表明,嬰兒出生時口腔內是沒有變形鏈球菌的,而到6個月時50%的孩子口腔裡可以檢查出變形鏈球菌。而這些細菌主要由母親的口腔傳染給孩子的,而且兩者間在數量上相關,也就是說媽媽的口腔衛生情況和孩子息息相關。
因此,以下建議可以保證孩子的口腔衛生:
准媽媽最好在懷孕前就進行口腔檢查,治療有疾病的牙齒;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杜絕經自己咀嚼喂食給孩子,即杜絕將喂給孩子的食物先放到自己的口中。
刷牙是最經濟的方式
還有一個控制菌斑的方法,也是我們最為常用的方法就是刷牙和使用牙線。
刷牙是最為經濟和方便的去除菌斑的辦法。對於兒童如何養成刷牙習慣?是否可以使用含氟牙膏?孩子什麼時候能夠自己刷牙?是我們兒童牙醫在臨床上經常遇到的問題。有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對於還未萌出牙齒的嬰兒,可以使用消毒的紗布蘸溫水擦拭牙龈,去除殘留的奶水,同時可以按摩牙龈幫助孩子度過萌出牙齒的不適期,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建立清潔口腔的習慣。
牙齒一旦萌出,就應該開始刷牙,3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米粒大小的牙膏,由家長來給孩子刷牙。很多家長會覺得給孩子刷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孩子會拒絕,會哭鬧,會咬著牙刷不讓刷。其實,只要把刷牙當成每天要洗臉,每天要吃飯一樣的生活習慣,慢慢讓孩子接受,一旦習慣養成自然會容易許多。
膝對膝的方式給孩子刷牙
3-6歲的兒童可以使用豌豆大小的牙膏,仍然由父母輔助或在父母的監督下刷牙,直到七八歲孩子能夠獨立刷牙為止。
豌豆大小和米粒大小的牙膏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刷牙要求如下:
刷牙應早晚各刷一次,每次2-3分鐘;
晚上刷完牙後不要再吃東西;
除部分高氟地區外,建議使用含氟牙膏幫助孩子刷牙。
科學地使用牙線
除了刷牙,還需要使用牙線去除菌斑。牙線是使由尼龍絲、絲線或者滌綸線做成的清潔牙齒鄰面的食物和菌斑的工具。它可以彌補牙刷無法清潔到的牙齒部位,比如牙齒的鄰接面與牙龈下的部位。
當孩子萌出相鄰的兩顆牙齒後就需要使用牙線來清潔牙齒的鄰面。
孩子可以使用成人常用的牙線,也可以使用牙線棒,還有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卡通圖案的有特殊香味的牙線棒,來提高孩子的使用興趣。
做到了以上這些,孩子發生齲齒的風險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帶孩子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由專業的牙醫來定期評估孩子的口腔狀況,並對齲齒等問題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