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淺性潰瘍,中醫認為,引起口腔潰瘍的原因很多,需要辨證分型治療。
1、陰虛火旺型
表現為口腔潰瘍,周圍黏膜淡紅或暗紅,疼痛較輕,口干不想喝水,心煩失眠,頭暈耳鳴,手足心發熱,腰膝酸軟無力,小便黃,大便干。可用黃柏6克,熟地黃、白芍、山萸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中成藥可用知柏地黃丸。
2、心火上炎型
潰瘍多發於舌尖或舌前邊緣,灼痛,色紅,面積較小,伴有口渴、心煩、小便少而黃、睡眠不安等。可用蓮子心6克或竹葉6克,泡水當茶飲用。中成藥可用導赤丸。
3、脾胃蘊熱型
表現為潰瘍多個,大小不等,潰瘍與潰瘍可互相融合,表面有黃色假膜覆蓋,周圍充血,多發於唇、頰、龈、上腭等部位,並伴灼痛、口臭、大便干結不通等。可用金銀花9克、黃芩3克,黃連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中成藥可用牛黃清胃丸。
4、脾虛濕困型
表現為潰瘍的數目較少,面積較大,周圍水腫,潰瘍面呈淡紅色或淡白色,病程較長,愈合很慢。患者體質十分虛弱,伴有口淡口黏,食欲不振,舌苔較厚,周身困倦,大便稀溏等。可用黨參、黃芪各10克,茯苓15克,炒薏苡仁30克,每日1劑,水煎服。中成藥可用參苓白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