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俗稱“口瘡”)是口腔內科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症,學名稱為“口腔黏膜潰瘍”,它像傷風感冒一樣多見。幾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過潰瘍的經歷。在人群中,其發病率為20%,以復發性口腔潰瘍最多見。中青年人最容易中招,且男女比例約為2︰3。
從西醫角度看,口腔潰瘍就是口腔黏膜“破了個洞”。這個洞可深可淺,小如麥粒,大如黃豆,或圓或扁,形態各異。中醫對口腔潰瘍也早有記載,認為它與心、肝、膽、脾、胃、肺、腎等都有關系,常發於上述髒腑功能發生紊亂時。
因此,口腔潰瘍可以是一種病名,更是一種症狀。許多口腔黏膜病都會出現潰瘍,如復發性口腔潰瘍、口腔結核、口腔鱗癌、口腔扁平苔藓、盤狀紅斑狼瘡、多形紅斑、白塞病、克隆氏病等。有時,它也是全身疾病的一種反映,如患糖尿病、胃病、血液病、結核病等。
臨床上說到的口腔潰瘍,多是指復發性口腔潰瘍,有人給它總結了四大特點,即“紅、黃、凹、痛”:潰瘍周圍會紅腫,潰瘍表面是黃色,中間凹陷,通常較痛。它往往會反復發作,有時一次能長出十幾個,火燒火燎的疼,但它有自限性,到一定時候會“不治而愈”。
那些疼痛不明顯、邊緣不清晰,而且老不愈合的口腔潰瘍,要引起警惕,有可能是惡性的。這在老年人中較多見。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衰弱,免疫容易失衡,因此發生惡性疾病的幾率更高。此外,有些老人的牙齒像“斷壁殘垣”,反復摩擦黏膜;還有的人假牙裝得不合適,或假牙用了10年都不換,反復摩擦口腔黏膜,也會造成褥瘡性潰瘍。這些潰瘍惡變幾率較高,一旦發現需積極治療。
病因
常見原因有八種
女性、挑食者,易被潰瘍纏上
口腔潰瘍的病因很復雜。但國內外多項研究發現,有一些致病因素是可以確定的,其中包括:
精神因素。如長期感到壓力大,精神緊張、波動,經常有疲勞感、睡眠不足。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誘因。
免疫紊亂。任何會引起免疫功能紊亂的因素,都可能誘發口腔潰瘍。
內分泌改變。如女性在月經前後,口腔潰瘍就易復發;更年期婦女也有病損增多的現象。而懷孕後,有些女性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就會好轉。
意外受傷,占患者的38%。使用做工粗糙的假牙套、牙刷,吃太燙的食物或不小心咬了自己一口,都可能成為誘因。
營養缺乏、貧血。尤其是缺乏鐵和B族維生素。此外,愛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愛吃酸或偏食的人,也更容易被潰瘍纏上。
遺傳也是一個突出誘因。父母中一方曾患此病,其子女得病的幾率是35%—40%。
有些牙膏和漱口水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鈉,刷牙時的白色泡沫就是由它產生的。挪威一項醫學研究就表明,這種化學成分會增加口腔潰瘍風險,因為它破壞了口腔的保護層“黏液素”。
此外,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腸炎、便秘,以及藥物治療不當、環境污染等,也是比較明確的致病原因。
自查
剛起潰瘍疼是好事
口腔潰瘍雖然是常見病,但因為有惡變的可能,因此鑒別其良、惡性,是人人關心的問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下列臨床表現,可以幫助人們簡單判斷:
首先是愈合時間和病程。良性的口腔潰瘍一般數天至數周就可自行愈合。但它會反復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惡性口腔潰瘍會出現進行性發展的勢頭,長時間不愈合。
其次是形態。形態較規則,圓、橢圓或呈線條形,邊緣整齊、清楚,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凹陷的基底部較平滑,摸上去柔軟,且疼痛明顯,多是良性的。而惡性的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隆起呈凹凸不平狀,潰瘍底部不平,呈顆粒狀,摸起來感覺有些硬,和正常的黏膜手感不一樣,而且潰瘍不疼或不太疼。
再者是全身情況。良性口腔潰瘍的全身症狀較少,頸部淋巴結不腫大,或略有腫大但不硬、不粘連。惡性口腔潰瘍則相反,會表現出相應颌面部腫大、淋巴結粘連。
最後是對藥物的敏感程度。良性口腔潰瘍使用正確藥物治療效果明顯,能加速愈合。惡性的對藥物卻“不理不睬”,藥效不明顯。此外,有些病人沒有找到准確病因就擅自用藥,結果潰瘍不但沒有好轉,還越來越重。應該提醒的是,若良性口腔潰瘍用藥8次後,仍疼痛不止,潰瘍不消,說明該藥無效,應上醫院檢查,並在醫生指導下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