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與我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名詞解釋
炎症性腸病主要是指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其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瀉、便血等。病程均為慢性病程,也有呈急性發作,因此該病的治療也是需要較長的時間。另外,炎症性腸病也有很多腸外表現。腸外表現主要為骨關節病變、口腔潰瘍、肝膽疾病表現、皮膚及眼部疾病表現,有些皮膚上的外瘘也是炎症性腸病的表現,不容忽視。
人們擔心腸道潰瘍癌變、擔心排便急帶來的尴尬……各種擔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焦慮抑郁的症狀與炎症性腸病的症狀並發,增加了治療的困難。
多種原因造成便血
大便正常顏色是黃褐色,大便帶血即便血是炎症性腸病活動的重要標志,是腸道疾病發生的重要信號。大便帶血的原因很多,出現便鮮血可能是肛門疾病的表現,包括內痔瘡、肛裂、肛管癌。也可以是直腸結腸病變。結腸息肉發生在直腸呈間歇性便血,顏色鮮紅,一般量不多,大便時無不適感,糞質正常,血常附於糞塊表面。結腸癌表現為持續性、慢性帶黏液血便,與糞便混在一起,糞便變細,大便次數增多,有時只解出一些血或黏液而無糞便。早期為鮮紅或暗紅,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惡臭黏液,體重減輕。
便血炎症活動只是炎症性腸病疾病活動的一方面,導致疾病長期活動不緩解的因素很多,除本病因素外還有飲食營養、病毒或細菌的感染、藥物、菌群失調的多種因素,需要仔細分析,如果有不舒服的身體症狀持續存在,要去看醫生,進行必要的檢查,並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緩解便血的症狀。
其他系統疾病不可忽視
炎症性腸病主要侵犯腸道,因此不少人包括不少醫生只關注腸道病變的表現,忽視人體是一個整體,忽視了患者其他系統的疾病。
有位女病人發生下肢皮膚的潰瘍,范圍越來越大,於是作了植皮手術,患處愈合,不久另一部位皮膚又出現壞疽就診,皮科醫生追問既往史,發現患者有多年炎症性腸病,於是按結腸炎治療,皮膚壞疽未再復發。炎症性腸病有很多腸外的表現,有人對比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患者出現腸外表現的情況:腸外表現主要骨關節病變、口腔潰瘍、肝膽疾病表現、皮膚及眼部疾病表現,另外有些皮膚上的外瘘也是炎症性腸病的表現,不容忽視。其次在炎症性腸病的治療中也要注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醫生提醒
盲目忌口不可取
事實上炎症性腸病的患者比其他人更重視腸道養生。有些患者確診後開始嚴格限制飲食,甚至不敢吃肉,吃雞蛋。其實炎症性腸病的患者對飲食狀況較敏感,在腹腔手術後、某些檢查前(如結腸鏡檢查)或疾病復發期間,你可能需要采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治療。病情減輕後開始恢復飲食,從無渣飲食開始逐漸適應食物。如果患者對無渣液體飲食的消化狀況持續良好,可以考慮轉變為流質飲食、較軟飲食或清淡的飲食。對輕中度的炎症性腸病初發或疾病復發患者飲食以柔軟、易消化、營養豐富、有足夠的熱量為原則,宜少食多餐,並補充足量維生素,盡量做到膳食平衡。忌生冷、肥厚、粘膩、刺激之品,乳糖不耐受者慎食牛奶及乳類制品。在英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不含微粒體的膳食可以治療克羅恩病,而存在於食物中的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工添加的微粒,都有可能加重克羅恩病的炎症。炎症性腸病的患者以天然飲食為好,盡量少吃加工食品。
堅持服藥鞏固效果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慢性病,久治不愈,症狀時好時壞。要長期治療,其恢復需要一個過程,絕不是幾天或幾周就能治愈。另外,任何一種藥物,都有適應症,不是什麼類型的病症都能治療並取得較好的療效,用得不好時,效果會適得其反。對於多數患者經內科治療可緩解症狀。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的症狀是反復腹瀉、便血。克羅恩病以腹瀉、腹痛和體重下降為主要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大多數病人的症狀均可消失。有些人症狀消失,自我感覺良好,“好了傷疤忘了痛”,就自行停藥了。結果,過不了多久,症狀可能就會復發。因此在非發病期,仍應當堅持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