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喝水,要是沒有口腔,情況恐怕是很難想象的。口腔就像汽車油箱的入口,每天需要源源不斷地接受吃的和喝的,否則人就會像沒有油的汽車,完全癱瘓了。和其他器官一樣,口腔也會犯病,而口腔最常見的毛病,再沒有比口腔潰瘍更常見的了。口腔潰瘍雖然看起來不是什麼大病,但它可以讓人吃不好、喝不得,輕輕一碰又痛得鑽心,整天為其牽腸掛肚。
那麼,引起口腔潰瘍的原因是什麼呢?中醫理論素有“喉嚨唇舌諸病皆歸屬火”之說,喉嚨、口腔的首要病理變化——紅腫、痛苦悲傷、化膿等常歸為“火”的體現。內火按照各個不同髒腑的症狀來分,又有心火、胃火、怒氣等不同。五髒六腑之火都可能上沖口腔、喉嚨,其中,尤以“心火旺盛”、“脾胃濕熱”最為常見。
口腔潰瘍為什麼與心有關?因為中醫認為,“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即所有,也就是說,所有的癢、痛、瘡,都歸心管!因“心開竅於舌”,因此這種類型的口腔潰瘍特點是具有多發於舌尖或舌前邊緣,灼痛、色紅、面積較小,伴有口熱口渴,心跳心煩,小便少而黃,睡眠不安,舌尖紅等。對這種潰瘍的治療,除了可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蓮子心等以瀉心火之外,也可艾灸神阙穴以祛心頭之火。
為什麼要艾灸神阙穴?
正常情況下,心為火髒,為陽居上,像太陽一樣溫煦大地,大地得溫則能生長萬物;腎為水髒,為陰居下,人體的心火下移於腎,可使腎水不寒。而人體的腎中水汽隨肝氣沖騰,可以濟心火,防止心火過亢!如同滄海中水被太陽映射,蒸發後化為水汽而上漲為雲,可以遮攔太陽的熱一樣,這種情況叫心腎相交。
但如果心和腎之間的溝通除了問題,腎水不能上濟心火,火不能下降以溫腎水,便會出現了口腔潰瘍等上火症狀,而位於腹部中央的神阙穴,是心腎相交的門戶,是溝通心腎之間的機關,因此艾灸這個穴位,等於是讓心和腎之間重新建立了聯系,心腎得以溝通,腎水得以約束心火,口腔潰瘍自然也就不再出現了。
除了心火過旺之外,中醫認為,脾胃濕熱也是口腔潰瘍的重要原因,什麼是濕熱?又熱又濕就是濕熱,脾胃為什麼會濕熱?因為脾主運化,即運化食物和水濕,一旦脾的運化功能不佳,積食無法消化,水也無法運化,郁久化熱,脾胃就會處於濕熱的桑拿天狀態。而脾是開竅於口的,兩頰與齒龈有是胃經和大腸經偱行的部位。因此一旦脾胃有了積熱,就有可能引發口腔潰瘍,由於兩頰與齒龈是有胃經和大腸經偱行的部位,且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的緣故,所以脾胃積熱所引起的口腔潰瘍,具有好發於唇、頰、舌緣黏膜的特點,對這種口腔潰瘍的治療,以清瀉胃火為主,鮮蘿卜汁、綠豆粥、西瓜等都具有祛胃火的功效。除此之外,排骨藕湯治療口腔潰瘍效果不錯,原料包括豬小排和藕,藕要選擇孔多、皮白的老藕。藕入鍋前先用淡鹽水浸泡10分鐘,待排骨煮到五成熟時,將段狀老藕倒進湯鍋,旺火煮沸後用文火煨,直到排骨、老藕炖得酥爛,加適量鹽和味精,每日一次,連續一周療效顯著。藕熟用有健脾、開胃、益血、生肌的功效,內可調理脾胃,外可斂瘡生肌;再加上排骨益精補血,能促進口腔潰瘍的愈合。
實際上,上面我們談到的艾灸神阙也適用於脾胃郁熱型的口腔潰瘍,中醫裡有句俗語叫“臍為脾之侯”也就是說,肚臍是屬於脾胃的。大家再看一下肚臍眼的位置,剛好在腹部的正中央,像一個樞紐一樣。既然是“樞紐”,那它自然就能發揮其樞紐的作用,脾胃的經絡堵塞了、郁熱了,該升的沒升,該降的沒降,都可以通過神阙來治療。實際上不僅僅是脾胃問題引起的口腔潰瘍,其他情況所導致的口腔潰瘍,也可通過艾灸神阙穴來獲得改善。因為在中醫裡,臍又屬小腸;臍下屬腎;膀胱亦當臍下,所以臍下又屬膀胱;大腸在膀胱之後。所以臍下又屬大腸。這些髒腑的火熱之邪都能上熏至口腔,引起潰瘍。那麼清熱瀉火是不是所有口腔潰瘍的治療大法呢?
其實,盡管口腔潰瘍都與上火有關,但上火卻有虛火和實火之分。
所謂實火,就是體內的邪氣旺盛產生的火,對付這種火,直接清火即可。虛火則是因為體內正氣太虛而產生的,尤其是陰虛,最容易使人上火,也就是《黃帝內經》說的“陰虛生內熱”。治療這種火,就不能光清火了,而且還要兼顧養陰。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明代有一個人患口瘡,久治不愈,後來請名醫劉順前來治療。劉順削了一片肉桂讓他含在口中。此人感到很為難,因為口瘡多屬熱症,前面的醫生開的是清熱洩火的藥,而肉桂是助熱的藥,怎麼能火上加油呢?劉順說:“口瘡久治不愈,就是因為你服清熱的藥物過多,不服肉桂就很難治好。”後來,此人遵言服肉桂而痊愈。
因此一旦患上口腔潰瘍就大劑量服用清熱洩火類藥,是不正確的做法。
選擇神阙穴施灸,既可引火下行,又可調理脾胃助長正氣,具體方法為懸灸5~10分鐘,致皮膚發紅為止,每天1~2次。
口腔是人體能量供應的第一站,負責食物的初加工,是食管、腸胃深加工的基礎,為了不讓潰瘍經常光顧這裡,我們日常還要注意健康飲食,遠離油炸肥膩的垃圾食品,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