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不是缺維生素那麼簡單
說起口腔潰瘍,很多人並不陌生。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調查顯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得過口腔潰瘍。
有些人會好奇,為什麼自己會得潰瘍,有人說是經常說髒話的人就會得,也有人說是身體裡火大,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呢?有的人認為口腔潰瘍沒什麼大不了,忍忍就過去了,那麼是不是真的可以“隨它去”呢?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今天就來正確認識一下這個疾病---口腔潰瘍。
病因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發生口腔潰瘍的病因。國內外的專著對於該病的研究結果顯示就是“發病機制不明,存在個體差異”,是不是又是很忽悠,醫學上真的是有太多我們不了解的東西了,特別是皮膚病,粘膜也算是皮膚的近親,所以也同樣的玄乎了。
但是,就是因為這樣的結論,我們可以治療,雖然口腔潰瘍很常見,但是它的病因尋找和治療其實並不簡單,因為有很多病也會表現出該病,所以也加大了它的治療難度。醫生們怎麼可能任由這個疾病隨意發生呢,所以經過學術界大師的潛心研究,還是總結出發生口腔潰瘍的幾個因素:
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系統性疾病(消化道的潰瘍性疾病);環境因素(勞累、緊張、飲食不當)等。
如果患者比較了解自己,主訴比較明確的情況下,對因治療的效果通常比較好。如果沒有明確病因的患者,就要多方考慮,對以後的治療會有幫助。
分類
其次,我們來認識一下口腔潰瘍的分類。最常見的是阿弗他口腔潰瘍(復發性口腔潰瘍),創傷性潰瘍,結核性潰瘍,癌性潰瘍。
這幾種潰瘍,即便是臨床醫生也不一定就可以通過問診和查看就能很好的診斷鑒別,有時也是需要通過臨床的一些檢驗方法來進一步明確潰瘍的性質的。
阿弗他潰瘍面積比較小,疼痛會比較明顯,可自愈,一般不留瘢痕。
圖1是輕型的,直徑小於5mm,一周左右可自愈,愈後無瘢痕;圖2是重型的,直徑一般大於1cm,會長達1月愈合,疼痛更加明顯,愈後會有瘢痕。
該潰瘍的表現為中央凹陷,周圍邊緣充血,表面覆蓋黃色假膜,疼痛明顯,有自愈傾向,大部分是良性潰瘍,可局部使用散劑或漱口水以及口服藥物配合。發作頻繁可使用激素類藥物,由醫生開方。
創傷性潰瘍一般可以找到外傷史,可能為牙齒咬傷,硬物刺傷或化學藥物灼傷都有可能引起。由於病因和年齡的不同,創傷性潰瘍還有幾種分類。嬰幼兒吸吮奶嘴而導致的發生在腭部的叫貝氏口創,發生在舌腹部的Riga-feda潰瘍,還有口腔中殘根不拔除可能引起創傷性潰瘍,雖然不是每一個創傷性潰瘍都會癌變,但長時間潰瘍需要通過臨床病理檢查來排除惡變可能。
癌性潰瘍表現為觸摸基地發硬,底部菜花樣凸起,無明顯疼痛。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還有一種潰瘍叫“白塞病”。有口腔-眼部-生殖器瘍,有針刺反應,打針的針眼周圍會發紅,是一種超敏反應的表現。這個是多系統病,需要盡早就醫,及時治療。
預防
最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口腔潰瘍的預防。
要避免熬夜或焦慮,避免辛辣刺激,多吃水果蔬菜,補充維生素。在確定引起潰瘍的原因後,遵循醫生的醫囑,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