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頭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生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包括吸煙、飲酒、病毒感染、營養不良、飲食習慣和局部刺激等,其中尤以吸煙、飲酒的危險性最大。盡管采用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治療口腔癌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口腔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在64%左右,晚期患者的預後更差。因此,要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力爭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1 口腔癌的一級預防
口腔癌的主要危險因素為煙草、重度飲酒和不良飲食(包括咀嚼槟榔),90%以上的患者與之有關。在口腔癌高發區,開展各種宣傳,改變飲食結構和習慣,戒煙,控制飲酒量,定期檢查高危人群,密切隨訪癌前病變患者,是最為有效的一級預防措施。但一級預防的實施,必須經過現場研究觀察、病例對照研究、動物實驗、前瞻性研究等大量實踐和較長期的隨訪,積累大量的流行病學和病因學資料,制訂預防方案後加以執行。
2 口腔癌的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又稱臨床前預防, 其目標是篩查口腔癌及潛在惡性病變,防止原發疾病的發展。口腔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演變過程,時間可從數年到數10 年。一般認為,這一演變過程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潤、浸潤癌。因此,對高危人群進行定期普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及時給予診斷和治療,會有效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降低死亡率。
目前已經明確的口腔癌前病變或狀態包括口腔白斑、紅斑、扁平苔癬、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慢性光化性唇炎和口腔黏膜潰瘍等。
3 口腔癌的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即臨床(期)預防或康復性預防,目的是預防復發或新的原發癌,並使死亡率降至最低。如一個口腔癌患者在接受口腔癌治療後數月或數年,口腔中又出現了癌灶,需要鑒別這個新的病灶是因原發灶切除不徹底復發, 還是來源於癌變黏膜的第二原發癌。場癌變(field cancerization)是指患者具有遺傳易感性, 加上已知或未知的潛在致癌物的終身積累, 使其相應的解剖部位患癌危險性增加而極易發生癌症。第二原發癌可與原發癌同時發生(同時癌),也可以在其後發生(異時癌)。另一種觀點認為,遺傳受損的癌前細胞克隆可發生遷移, 在另一解剖部位形成第二原發癌。顯然,對於口腔癌患者,整個上消化-呼吸道都是易感區。因此,並不奇怪,患者接受口腔癌治療後,再患癌的危險性較高,5 年內第二原發癌的發生率可達20%,特別是吸煙、飲酒和飲食危險因素持續存在時,第二原發癌更容易發生。
為了預防第二原發癌, 上述一級預防的所有措施都需要強化實施,包括補充抗氧化劑如維生素A 或維A 酸(retinoids)等。化學預防(chemoprevention)是應用天然或合成的化學物質,以逆轉、抑制或阻止癌變過程,防止浸潤癌的發生。關於口腔癌前病變的化學預防,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報道結果不一,而且仍然處於研究階段,尚不能大范圍推廣應用。試用的藥物或制劑包括維生素A 與維A 酸類,β-胡蘿卜素、維生素E 與硒,COX-2 抑制劑(酮咯酸含漱劑),腺病毒含漱劑,舒林酸(Sulindac),姜黃素(Curcurni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