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的發病率在一些發達國家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但在世界范圍內,口腔癌的發病率卻逐漸增加,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約90%的口腔癌發生於40歲以上人群,確診時的平均年齡為65歲,男性比女性更易患惡性腫瘤,但女性患者有增加的趨勢。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颌面外科鄭磊
口腔癌病理類型可為鱗癌、腺源性癌瘤等,其中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占口腔癌的90%。口腔粘膜鱗癌起源於口腔粘膜的基底細胞層,大多數口腔粘膜鱗癌開始表現為口腔淺表潰瘍,進而直接侵犯深部組織結構。頸部淋巴結的轉移是口腔鱗癌主要的轉移方式,它對預後有著重要的影響。口腔鱗癌頸淋巴結轉移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腫瘤的臨床病理因素、轉移相關基因和宿主的免疫狀態等,在較為重要的腫瘤臨床病理因素中,腫瘤的性質、部位、大小、分化程度、浸潤方式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口腔內某些部位的原發腫瘤要比其他部位的原發腫瘤具有較高的頸淋巴結轉移率,因而預後亦較差,如舌體和口底原發腫瘤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危險要大於相同臨床分期的硬腭和上颌牙龈癌。有研究認為腫瘤浸潤程度是頸淋巴結轉移的高發因素。口腔鱗癌頸淋巴結轉移率在50%~59%之間。盡管頸部淋巴系統及其復雜,平行的淋巴引流系統間存在廣泛的交通吻合,使得口腔鱗癌淋巴結轉移可能出現“跳躍”轉移現象,特別是舌癌,但口腔鱗癌頸淋巴結轉移的方式及分布仍存在一定的規律。已有研究表明口腔癌淋巴結轉移主要發生於Ⅰ、Ⅱ、Ⅲ區,在192例口腔癌選擇性頸清除中僅發現6例Ⅳ區頸淋巴結轉移,同時“跳躍性轉移(skipmetastasis)”,即轉移淋巴結直接到Ⅳ區,而在Ⅰ、Ⅱ、Ⅲ區淋巴結陰性。直接出現在Ⅳ、Ⅴ區的跳躍性轉移小於10%。
根治腫瘤、保存或修復外形和功能以及預防多原發腫瘤是口腔癌治療的目標。手術、放療和化療是目前治療口腔鱗癌的主要方法,而對於口腔鱗癌的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考慮原發腫瘤的臨床相關因素和病人的身體情況。手術和放療都可以單獨或聯合應用於口腔癌的治療。目前有關化學藥物治療口腔癌的預後仍處於研究和觀察階段。在選擇具體的治療方法的時候通常要結合病人的全身情況考慮到腫瘤的原發部位、在口腔內的位置、分期、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此外還應考慮到治療帶來的並發症、費用、方便性、患者的依從性和治療的長期療效。
對於早期的口腔癌(T1和T2),手術切除和放射治療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認為最好采用單一的治療方法根治腫瘤。早期口腔癌的手術治療,對患者的損傷小,幾乎沒有長期的並發症,因而除非有明顯的手術禁忌症,手術切除是治療絕大多數早期口腔癌的首選和最佳方法。
對於大部分中、晚期患者需要行綜合治療,換句話說即單一的手術治療或者放射治療難以有令人滿意的長期生存率,需要將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各種治療方法進行合理的組合,達到個體化、最優化的治療目的。通常的治療方案是手術切除聯合術後放(或放化療)療,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