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項研究包含了1973到2009年之間的1600多名患者,年齡在36到44歲之間。他們都被診斷出患有侵襲性口咽部鱗狀細胞癌。整體上,1973-2009這段時間內,45歲以下年齡的成人中,口底,扁桃腺,軟腭以及咽部的癌症發病率增長了60%。其中,在非洲裔美國人中,口腔癌症的發病率降低了52%,而高加索人種的發病率增加了113%。
盡管如此,與高加索人種或者其他種族相比,非洲裔美國人的五年生存率卻比較低。全部研究對象的五年生存率是54%。
其中,50%—65%的患者接受了癌症腫物的切除手術,而同時接受過手術切除與放療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最高。
盡管一般把不斷增長的口腔癌發病率歸因於60到70年代的性解放運動,以及性行為方面的一些變化,但是對於處於這段時間患者的此項研究顯示,別的一些因素可能也發揮了致病作用。
“口咽部癌症發病率的顯著增加表明,要麼是這些患者在其更早期通過非性傳播的方式感染了人乳頭狀瘤病毒,要麼是乳頭狀瘤病毒的潛伏期很短,感染之後很快就會發生癌症”,此項研究的首要負責人,FarzanSiddiqui博士解釋道。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預計,2013年美國估計會有36,000人患有口咽部癌症,而會有6850人死於這些疾病。
此項研究是在底特律的亨利福特醫院進行的,數據來自於Surveilance,EpidemiologyandEndResults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