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患者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與該患者預後是否良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傳統的檢查手段,比如CT、MRI、甚至是PET-CT都不能非常明確地診斷口腔癌患者是否出現了頸部淋巴結轉移。因此,許多口腔颌面外科醫生建議口腔癌患者在切除原發灶的同時最好進行頸部淋巴清掃。
但是,另外一些醫生則認為,對於早期口腔癌患者,頸淋巴清掃術後頸部及肩部功能受損、頭頸部外觀改變、口腔癌頸部淋巴結隱匿性轉移的機率不確定及患者所承擔的手術風險及手術費用等方面的考慮,不建議進行頸淋巴清掃術,而只需要進行原發灶切除。由於存在以上爭議,巴西聖保羅大學口腔颌面頭頸外科NatalieKelner等學者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其結果發表於BritishJournalof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雜志上。
研究者回顧性分析了1980年至2010年222例早期(T1/T2N0M0)口腔鱗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未行任何抗腫瘤治療。其中161例行原發灶切除加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的患者為實驗組,61例只行原發灶切除而未行選擇性頸淋巴清掃的患者為對照組。
實驗組的入組條件為:手術前未接受任何治療早期口腔舌癌或者口底癌患者(T1/T2N0M0);臨床檢查判斷腫瘤為浸潤型,且浸潤深度超過了3mm;病理檢查發現有不良病理反應,如侵犯神經或者血管。實驗組采取原發灶切除的同時進行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對照組僅僅切除原發灶。兩組患者術後均進行嚴密隨訪。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161例患者中,出現頸部隱匿性轉移的患者有31例,隱匿性轉移率為21%;對照組61例患者中,術後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有10例,轉移率為16%;出現了頸部淋巴結隱匿性轉移的患者,其5年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從90%銳減至65%;實驗組中患者5年疾病特異性生存率為85%,對照組中,5年疾病特異性生存率為96%。